emc易倍体育茶文化旅游设计

发布时间:2023-12-16 02:57:39    浏览:

[返回]

  emc易倍体育江西产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早在东汉时期就有僧侣在庐山采茶的记录。到了唐代,江西茶叶生产、贸易得到空前发展,故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描述。茶叶生产、贸易的繁荣必将带来饮茶之风的流行,进而孕育和发展江西茶文化。此后宋元明清时期,江西一直是全国茶叶的重要产区,茶叶生产发展空前辉煌,进一步助推江西茶文化的发展。由此,江西成为中国茶文化兴盛之地。[5]然而,近年来由于江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江西茶文化发展一度出现停滞不前,并迅速落后于周边省份。江西茶文化不仅包括各类物质文化,如:江西各地传统茶文化的历史遗迹,各个历史时期的茶具、茶事摩崖石刻和壁画等;同时也包括各类精神文化,如:江西各地的采茶歌舞、茶诗茶文、饮茶习俗、茶礼等。茶文化旅游是一种以茶文化为载体的休闲旅游形式。发展茶文化旅游必将推动各类物质文化的挖掘和各类精神文化的传承,从而大大推动江西茶文化的发展,提升江西茶文化品牌,实现江西茶文化的复兴。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十年来,江西人民为构建“和谐江西”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在江西城镇居民休闲时间增加的背景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居民由于不能合理利用休闲时间,大多沉浸于打牌、搓麻将等业余活动之中,之风依然盛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茶文化讲究的是以茶养心、以茶敬客、以茶行道等内容,因此,发展茶文化旅游必将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进而助推和谐社会建设。

  近年来,江西省出台了一系列的旅游规划或行动计划,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构想。如《江西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强调把江西打造成“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胜地”;《江西省居民旅游休闲三年行动计划》鼓励开发教育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推出“江西人游江西”活动。在此基础上,江西各地纷纷制订了当地旅游业“十二五”规划及相应的实施计划。这些规划或行动计划的出台,不仅迎合了当前休闲服务业发展的需要,也迎合了茶文化旅游发展的需要。然而,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特色的休闲旅游形式,有其个性化的特色。为更好地满足江西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有必要制定《江西茶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划应涵盖以下内容:第一,对整个江西茶文化区进行分类,如赣南为客家茶文化区、赣北为绿茶文化区等,突出区域特色,实现区域联运;第二,要区分乡村和城市茶文化:乡村茶文化要突出江西良好的生态环境特色,搞好茶园生态建设标准(如要求茶叶种植生产过程中,少用或不用无机化肥或农药等);由于茶馆是城市居民休闲的主要场所,因此城市茶文化主要应以茶馆为载体,根据市场需求规划江西各地茶馆的数量、建设一批特色或主题鲜明的茶馆,并提出江西茶馆行业服务标准;第三,规划必须坚持以现代生态科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在旅游活动中始终贯彻资源与环境保护思想及休闲理念。

  传统的江西茶文化旅游产品是以茶园观光为主,为适应江西旅业转型升级和休闲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优化江西茶文化旅游产品。第一,搞好茶文化旅游线路的设计。江西茶文化旅游线年江西省旅游局制订的《江西省旅游精品线路建设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增加茶文化休闲的内涵设计旅游线路:如赣北环鄱阳湖茶乡之韵游、赣南客家茶文化休闲游emc易倍体育、赣西北茶生态文化游、赣西南红色茶文化游等。当然在茶文化旅游线路设计上必须要有丰富的内容,不能够单纯以茶为唯一的主题,可以借助江西的其他文化元素进行组合,如江西的宗教文化、革命文化、陶瓷文化、竹文化等。第二,突出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当前,江西茶文化旅游给多数游客的感受是只能看到江西一些名茶优良的生长环境,但不能系统感觉到江西的茶文化,这就迫切需要突出茶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如在乡村茶园,可以多给游客安排一些种植、采摘的活动;在城市茶馆,可以多给游客安排一些泡茶、上台表演、品茶的活动,游客不仅可以“学艺”,还可以经历茶道精神与茶文化的体验过程。第三,增加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更多的赋予文化元素,可以使旅游产品保持持久的价值活力,可以丰富江西茶的本土价值和人文意味,可以有效提高茶文化旅游品味。一方面,可以将江西各地原有的茶史资料(茶诗茶文、茶风茶俗等)融入当中,如江西婺源的“文士茶、富士茶、农家茶”、赣南客家擂茶等表演活动都可以融入到当地的旅游产品当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创作一些新的文化元素(如新时期的茶歌茶舞)融入其中。

  近年来,随着松阳茶产业的发展,茶已成为松阳县的支柱产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茶与旅游业、服务业的结合,提出:立足于茶产业的优势,围绕“喝茶、品茶、用茶”,不断拉长产业链、提高茶叶附加值,依托生态茶园开辟茶乡休闲旅游产业,加快茶园骑行道路、农家乐综合体以及茶叶博物馆等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水平。

  松阳职业中专作为松阳县唯一一所县属职业学校,应培养旅游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提升旅游专业学生在导游讲解、茶艺表演和酒店服务等方面的就业实操能力,为早日实现“茶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添砖加瓦。

  目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专业课程设置以理论为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服务当地经济。

  在近年举办的丽水市旅游专业技能大赛中,虽说取得一些成绩(见下表1),但学生专业基本功扎实程度、技能水平和应赛心理素质还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未取得大的突破。

  旅游专业一直是松阳县职业中专的冷门专业,学生中好苗子过少。虽然县政府、学校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经常举办一些大型活动让学生参加,但统计(见图1)显示,来自旅游专业的学生却非常少。

  近年来由于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问题导致实习失败,目前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实习仍处于空白阶段。

  由于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从小很少有机会前往城市,所以在毕业时,总是对外地充满憧憬,首选杭州、宁波等地作为发展城市。留在当地从事服务行业的专业学生相对较少,无法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由图2可见,旅游专业的理论课改设计主要包括专业理论课改设计和拓展素养课改设计,实践课改设计包括校内实践课改设计和社会实践课改设计。

  基于课改,松阳县职业中专旅游专业在理论课程设置上结合“茶文化”旅游需要,开设松阳景点讲解、茶艺表演等拓展素养课程,教学注重本土化,突出松阳旅游的地域资源,重点发展学生职业能力的主体性、地方性、实践性。

  在校内实践课改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做中学、学中做”,中餐服务、客房服务、茶艺等课程尽量在实训室操作。

  在社会实践课改设计中,针对“茶文化”旅游的提出,学校在每个学期中加入相应的社会实践课程与实习环节,把教室搬到社会。并通过设计实习管理协议书、实习日志登记表、实习鉴定表等,来保证教学实习的顺利进行,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

  比如安排走访“茶文化”旅游经典线路,通过撰写导游词、到景区现场模拟讲解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导游专业素养;安排学生参加中国茶商大会志愿者活动,做好来宾接待、茶艺表演和导游工作;安排学生参观当地旅行社,了解旅行社设置和运作,学习设计旅游线路;安排学生在酒店服务岗位实习,在餐饮、客房、前厅等部门学习和提升酒店服务技能。

  为更好地服务松阳酒店行业,满足“茶文化”旅游六要素中“吃”“住”的需要,学校在第五和第六两个学期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在酒店、旅行社、茶楼等地,为学生更好地服务当地旅游业、服务市场,实现无缝对接做好充足的准备,紧紧围绕“茶文化”发展战略,合力打造“长三角田园休闲旅游胜地”。

  2014年,为积极响应现阶段松阳政府提出的打造“松阳茶师”的号召,松阳县职业中专培训处与县农办共同组建“职业中专师生茶艺表演队”。表演队已多次参加县里开展的有影响力的茶事活动,如板桥畲族文化风情体验节、大木山旅游文化节等。“职业中专师生茶艺表演队”已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一张名片,让学生能主动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展示自己,极大地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一是利用每年举办的丽水市旅游专业师生技能竞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竞赛指导常规化,为学生的技能操作打下扎实基础。这些学生也将在日后成为当地的行业精英,服务地方经济。

  二是利用每年举办的学校技能节契机,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在导游讲解和中餐服务项目上本土化,使得学生毕业后就能很快地服务当地经济,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

  三是利用县旅游局每年举办的浙江省景区景点讲解员考证的契机,提高旅游专业班学生的景点讲解水平。鼓励旅游班的学生积极参加,通过培训,2013年首次组织学生考证通过率就达60%,走出了学校旅游专业学生景区景点讲解员空缺的尴尬境地。

  四是利用餐厅服务员中级考证契机,提升旅游班学生中餐服务操作技能。在考证结束后,学生就能立马走上当地的就业岗位工作,并能做到持证上岗,提升“茶文化”旅游的配套实践服务水平。

  五是利用学校培训处和县农办共同组织的“松阳县茶艺表演大赛”,提升茶艺社团技能水平和社会知名度。从近两年县里组织的大赛来看,茶艺表演队的学生已获得2个二等奖和5个三等奖的好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从事茶楼工作的实战能力。

  茶文化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学者们对其的定义层出不穷,孙艳红(2005)将茶文化旅游定义为:茶文化旅游是以体察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和茶道艺术为吸引物,以增长知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茗观景为目的,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购物于一体的一种文化旅游[1]。文南熏(2007)认为茶文化旅游产品是一种休闲性极强的,集茶园林观光、茶艺、茶道、制茶工艺、民间饮茶习俗、茶歌舞、茶鉴赏为一体的体验产品[2]。张耀武(2011)等对茶文化旅游做出如下定义:茶文化旅游是将茶自然资源,茶生产,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使茶业资源与旅游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方式,是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载体,以民风民俗等茶文化为内容,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商贸、娱乐、休闲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3]。纵观各学者的不同定义,笔者认为,茶文化旅游产品是以茶文化为核心,集观赏和体验为一体,具有多样性活动表现形式的新型旅游产品。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不但是一种上层文化旅游产品,更是一种大众化的文化旅游产品。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是西部重镇之一,全市共辖2区、2市、8县、2民族自治县和一个管理委员会。遵义市茶叶资源丰富,茶产区分布广泛,2006年以来,全市茶园面积由31万亩达到126万亩,茶叶加工企业634家,年加工能力5.54万吨,区域品牌快速成长,全市投产茶园约60万亩,茶叶产量预计4.7万吨,产值30亿元左右。亩丰产茶园为茶农增收3000元以上。其中湄潭县、凤冈县、正安县、余庆县等是贵州重要的茶叶产区,形成了湄潭翠芽、余庆小叶苦丁、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等区域性品牌。近年来,遵义市茶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以茶产业为依托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也不断涌现出来,湄潭县兴起茶园新农村自驾游,组建了茶乡艺术团,编排表演茶艺节目,规划永兴万亩茶海、生态茶园观光旅游线并投资建设,“天下第一壶”茶文化主题公园投入使用,凤冈县的夷州老茶馆,万佛茶楼等向游客展示悠久的茶文化。

  遵义市茶文化历史底蕴丰富,积淀较好,民间茶俗基础较好。但是在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对于茶文化内涵的挖掘不足,文化附加值不高,文化推动力不强,茶文化旅游产品内容不丰富,旅游产品单一,仅处于赏茶、品茗阶段。旅游产品开发雷同,在市场上没有形成自身的优势,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没有自己的旅游品牌,没有鲜明的旅游形象。

  目前,遵义市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仅限于赏茶品茶,还没有形成采茶、制茶、品茶、赏茶、体验茶俗等为一体的组合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开发层次还处于观光阶段,产品的参与性和体验性不强,没有向休闲度假层次转变,不能迎合人们休闲度假的旅游需求。

  遵义市地处云贵高原,交通建设难度大,一直以来,交通都是制约遵义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往往茶叶产区在比较偏远的山区,基础设施受到地形地貌的限制,可进入性较差,园区内道路条件差,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园区建设级别较低。除此之外,由于茶文化旅游园区通常建在农村,贵州山区农民卫生观念落后,尤其是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

  目前,遵义市有一定生产加工和销售能力的茶叶企业86家,加工厂440家,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现有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农民,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具有民间茶艺表演能力的艺人没有受到政府的重视。同时,一些从业人员虽然懂茶产业,但是不懂得旅游服务,既懂旅游业又懂茶产业的综合型人才更是匮乏。

  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特色,充分体现茶文化的特性,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义茶文化历史悠久,抗战期间,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亲自选址的中央实验茶场和浙大西迁的一大批爱国学者在湄潭工作、学习,品茗赋诗留下的诗篇助推了茶产业的发展。在深入研究遵义市茶文化和现代旅游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将两者有机结合,适应现代游客的审美和体验需求,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形成多元化多样性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遵循参与性的原则,大力促进静态文化的动态展示,增加其体验值,增加旅游活动项目,鼓励游客参与到旅游项目中,增加游客的体验性,使游客不但能身临其境,而且能醉心其中,提高项目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加旅游产品的刚性收入,提高重游率。同时,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旅游项目的设计,转变居民的观念,积极引导当地居民参与其中,让他们能够成为旅游发展中最大的获益者。

  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民间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在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在旅游开发时,重视对当地环境的保护,通常情况下,茶产区的环境都十分优美,原生态风景较好,民俗风情保存完好,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茶文化旅游产品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因此,茶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深度挖掘茶文化内涵,提升遵义茶文化的软实力,形成进茶园、采鲜叶、制茶叶、品茶饮、购茶叶、赏茶景、演茶艺、体验茶俗的“茶旅一体化”综合发展思路。形成具有遵义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建立民间茶艺表演基地,丰富现有茶馆的文化内容,鼓励民间艺术团体参与到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之中。全市大力兴建景区茶馆、农家茶楼、社区茶室、主题茶园等多样化的茶文化体验馆,优化茶文化旅游氛围。

  在体验经济时代,游客对于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有着强烈的需求,茶文化旅游产品要重视游客的体验性,提高游客参与度,将游客引进来并留得住。在保护各大茶厂的基础上,利用现有资源,在湄潭、凤冈、余庆、正安等地建立生态观光茶园,让游客参观生产流水线的同时,还鼓励游客自我进行手工制茶。举办各种特色茶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融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制作茶餐饮食品。建立科普教育基地,邀请民间艺人教授茶艺,让游客能够寓教于乐,并对民间茶艺进行传承。

  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村村通公路,形成公路、铁路等完善的交通网络,建成通往重点景区的高等级公路网,完善景区的道路标识。加强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修建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体验馆等设施。

  为了迎合消费者前往度假旅游区的消费偏好,需要做好茶室展销体验空间设计工作。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归因于:第一,茶室建设在于满足消费者休闲娱乐的需要,从而对其空间进行设计便首先满足这一要求。第二,茶室建设还在于将茶文化衬托出来,进而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第三,茶室建设还在于推动当地茶叶产品的销售,基于一种新的营销模式来带动本土特色产品的销量。从中不难知晓,即需要生态和营销角度下来谈论茶室空间设计问题。这里的关键在于理解“生态”二字,即茶室需要与度假旅游区形成共生效应,以及在茶室的打造中需要考虑到其中的生态效益目标。为了更好的对本文主题进行讨论,这里选择巴蜀文化下的茶室展销体验空间设计为例进行主题讨论。

  作为与度假旅游区相配套的茶室展销体验空间设计,首先需要突出空间的休闲功能。在以巴蜀文化为背景的茶室建设而言,这种休闲功能需要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凸显出来:第一,茶室能够向游客提供短暂休憩的场所;第二,茶室能够向游客提供自助饮茶服务;第三,茶室能向游客提供聊天的场所。那么而在生态视角下,这样的功能定位便需要追求空间在设计上与当地人文环境的融合性,以及在空间感官上能够给予游客一种良好的体验。

  空间的文化必然与当地的茶文化相联系,而这又是向游客提供体验的重要载体。对于茶文化而言,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即有形文化类型和无形文化类型。有形文化类型则主要以茶具、茶器等饰品存在着,进而就构成了茶室展销空间中的重要点缀。而且,从这些茶具和茶器的功能和形态来看,其深刻反映出当地茶文化的民俗性,以及反映出当地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可见,空间的文化方面便能为茶室展销空间设计提供差异性元素。

  从营销角度来看待茶室展销空间设计,其中还存在着销售需求。具体而言,茶室在茶叶制品的销售上,应起到展示和营销职能。那么如何引导游客的消费偏好呢。不难看出,以新奇性和参与性为特色的空间设计,将能激发起游客的消费意愿。这里的“参与性”主要指向了游客参与到茶叶的制作中来。不难理解,利用传统制茶技术,这本身就体现了生态特征。

  人性化原则构成了空间设计的首要原则。这也是满足空间休闲职能的原则导向。由于前往度假旅游区的游客大多以家庭为单位,所以这里的人性化原则便从:营造家的温馨感觉,以及保障游客的私密性等多个方面来展开。而且,休闲职能的发挥需要配合以一种环境和氛围来烘托,所以在空间色彩的搭配上应进行考究。另外,休闲区与展销区、体验区之间的空间搭配,也需要从便利性的视角进行设计。总之,人性化原则的实施应被认线内涵化原则实现空间设计的内涵化,其目的在于迎合当前游客的需求偏好。众所周知,当前我国游客群体的文化水平显著提升,而且在“互联网+”时代下各地的旅游项目也能在线上进行查阅。这就意味着,若是仍然以过度商业化开发模式来面对广大游客,则将使游客无法充分体验到当地文化的差异性,进而也就对旅游的体验大打折扣。那么内涵化原则又如何得到体现呢。关于这一点,首先可以借助茶文化的显性要件来给予配合,再者在墙壁文案设计中应植入巴蜀茶文化元素。2.3经营性原则回归空间设计的本质追求,需要将茶室展销体验空间经营起来,进而以品牌的形式来打造当地的度假旅游区。那么如何更好的去完成盈利性活动呢。从上文所呈现出的逻辑可知,通过引导游客参与茶叶制作,来激发他们的购买意愿,并同时对茶具和茶器进行购买。那么,这种营销模式就与传统旅游产品销售不同,它能突出游客的个体体验感。

  在生态角度来考察茶室展销体验空间的区位选择,其首先应从度假旅游区的整体上进行布局。这里需要剖析生态角度的内在要求:第一,区位选择应不破坏度假旅游区的整体格局;第二,区位选择应与旅游区其它项目形成共生关系;第三,区域选择应能便利游客的行程等。基于以上三点,在空间的区位选择上可位于度假旅游区的几何中心地带。这里的思路在于,该区域可以便利游客整装待发,也有助于淡化茶室对整个旅游景区的冲击。

  从茶室展销体验空间内部入手,其内部的功能区域需要得到优化布局,这样才能避免各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干扰。由于空间内部的功能区包括:休息区、茶品展示区、茶文化体验区、茶叶销售区。那么这里需要遵循的原则便是,非盈利性的功能区应靠近入口,这样不仅能为游客提供选择的余地,同时也能避免对接下来的功能区产生干扰。再者,盈利性越强的功能区应靠近出口。这就意味着,茶叶销售窗口可开在出口之处。

  巴蜀文化下的茶室体验空间,各个功能区域的色调选择尤为重要。这里笔者建议,其主色调应以土黄色为基调。首先这一色调植根于巴蜀大地的农垦文化之中;再者,包括茶具、茶器等色调也与之相近。这样一来,就能给予游客一种想象空间,使其在深色调下享受安宁时光的同时,也能激发起对当地茶文化的兴趣。在各个功能区域还需要用具有本土特色的茶器、茶具作为点缀。

  之所以强调要事先确定空间设计的功能定位,归因于前文所提到的“应防止过度商业化”。众所周知,丽江因过度商业化开发,使得其域外声誉度大不如从前。因此,在生态和营销的角度出发,应着重形成二者之间的平衡,并以生态效益来促进商业效应的实现。为此,确定空间设计的功能可定位于:形成景区内的景观建筑,并作为品牌建设的有形元素而存在。在内部功能设计中,也应突出以游客参与来带动茶叶制品的销售。

  范围经济效应是经济学原理中的重要概念,其是指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以及通过对资源进行整合来获得更好的经济价值。那么在这里的空间设计中,则主要追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前面已经指出,空间的区位选择应放置在几何中心位置。对此的解释为:位于几何中心,能够便利游客休息和整装待发。同时,在空间内通过参与茶叶制作和购买茶叶制品,来吸引沿途游客的眼神。这样一来,就能够通过示范效应来促进经济效益的实现。

  这里的多元角度主要指向生态和营销角度,而在形成与景区相融合的关系下,则需要突出在生态角度下来打造功能区域。这里的难点和重点是茶叶制作体验区域的打造,因为这里涉及到设备的安装、人员秩序的维护,以及游客的安全保护工作等。在打造这一功能区域时,可以以“演示+体验”的方式来进行,即由专业制茶人为游客进行演示,然后再由游客排号进行体验。最后,已经制作好的茶叶可以作为销售品来卖给游客。

  对茶室空间的墙体进行装饰可以采取两个途径:第一,在墙体上进行绘画;第二,在墙体上悬挂壁画。笔者建议,可以增大墙体壁画的权重。理由是,第二种方法能够较为灵活的调整墙壁装饰物,进而能够根据游客的反馈进行调试。在巴蜀文化背景下,壁画可以反映农垦时代种茶和制茶的情景,还可以反映植根于巴蜀大地的坝坝茶、盖碗茶场景等。

  中国传统风格式茶室所表现出的古色古香韵味无比精深,采用多种不同的设计手法,从室内空间上进行合理分配与规划,室内景观设计以及色彩搭配都是体现茶室设计艺术风格的重要途径,它是一种反应空间意义和古典色彩的渲染过程。可见,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针对茶室设计中古色古香韵味的传承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与研究。另外,随着全域旅游项目在各个地区逐步涌现,探索茶室展销体验空间与当地居民户之间的合作管理关系,则成为了值得研究的课题。为此,笔者与同行一道就以上课题进行探讨。

  本文认为,当前需要做好茶室展销体验空间设计工作。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结论,归因于:第一,茶室建设在于满足消费者休闲娱乐的需要。第二,茶室建设还在于将茶文化衬托出来。第三,茶室建设还在于推动当地茶叶产品的销售。作为与度假旅游区相配套的茶室展销体验空间设计,首先需要突出空间的休闲功能。实现空间设计的内涵化,其目的在于迎合当前游客的需求偏好。回归空间设计的本质追求,需要将茶室展销体验空间经营起来,进而以品牌的形式来打造当地的度假旅游区。以巴蜀文化作为文化背景的空间设计的实施方案包括:确定空间设计的功能定位、形成范围经济下区位选择、多元角度下打造功能区域、合理装饰茶室空间的墙体等四个方面构成。

  [1]王建超.探究设计实践中建筑设计方法论与设计工作的关系[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4):29-29.

  金秀,意为“金山秀水”,地处八桂大地中部,山水风光奇特秀丽、百里连绵的大瑶山自然资源丰富,有丹霞式峰林地貌的部级深林公园和部级自然保护区、瑶族人民心中的圣山——圣堂山;有以石林为主、景观千姿百态的莲花山等,经测定,县城及景区每立方空气负离子平均含量9194个,是个天然大氧吧。费孝通为它题词“人间仙境”。

  金秀大瑶山居住着茶山瑶、盘瑶、山子瑶、岰瑶、花篮瑶五个支系,他们的语言、服饰、生活习惯、风俗各不相同,因而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这里有茶山瑶的爬楼相会emc易倍体育、盘瑶的跳盘王、岰瑶的跳黄泥鼓舞等,民俗表演节目有走火筒、跳云台、上刀山、过火海等民间绝技;有供游客及专家学者们参观、考察、研究的民俗博物馆,博物馆资料齐全,可以全方位地了解是金秀瑶族乃至整个瑶族的历史文化及民风民俗;今年落成的五星级大酒店“盘王谷”等为金秀的旅游带来了优质的服务。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提倡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今天,自然资源丰富与民俗文化浓厚的金秀大瑶山不失为一个养生、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金秀大瑶山“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的定位是现代旅游的一大亮点,随着游客的增多,与此相匹配的吃、住、行、娱、购等服务的需求也愈来愈高。初到金秀看当地可购的土特产只有简单包装的瑶药、茶叶、香菇等,这些土特产品质优良,远近闻名,包装所使用的材料及工艺却粗糙简单,这些因素导致产品价格难以提升。而严格意义上的旅游工艺品几乎是一片空白,有的只是十字绣的小布包,所用材料也是现在市场上普遍使用的十字绣专用布,特色不明显。这与金秀大瑶山瑶族同胞所用的传统意义上的土布、装饰图案与绣工相差甚远,也与日益繁荣的金秀旅游文化市场极不相称。

  作为金秀民俗文化的考察点之一,我们考察了坳瑶民俗生态博物馆,了解了坳瑶的服饰、图案及刺绣等工艺。亲眼目睹了原生态的黄泥鼓(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种打击乐器,民间敲打黄泥鼓,一般在节日活动时才使用。鼓身用泡桐木为材料,中间掏空,羊皮做鼓面并涂以黄泥,敲打出的声音洪亮清脆,黄泥鼓因此而得名。在寨子里我们也看到民间艺人盘师傅在制作黄泥鼓,与他闲谈时了解到他在试图改良黄泥鼓,增加些实用功能,只是苦于不懂设计。个别村民也有在农闲时制作的少量刺绣包包出售,但品种单一、价格昂贵。作为一民俗文化旅游景点的工艺品,还需要政府统一规划,组织专业人员根据其地域特色、当地资源,进行专业化的设计与研发,以利于当地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及当地经济的发展。

  今年4月我结合课程教学带学生来金秀考察,恰逢今年是金秀60周年大庆,县委县政府都在为大庆的到来做各项准备工作,有幸的是统战部赵部长、负责旅游的彭副县长及民族局的领导接待了我们,我们听取了各位领导对金秀瑶族的介绍与对当地旅游工艺品开发项目的策划,巧合的是他们对旅游工艺品开发的策划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这可以看作是课程项目教学与地域特色结合的一个契机吧。

  近年来,市场各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变化速度快,若想让设计旅游工艺品具备竞争力,在众多的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在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在设计工作开展之前投入很多精力,对将要设计的旅游工艺品进行包括类型(品种)、价格、消费对象等的分析策划,使旅游工艺品设计有一个相对清晰而明确的定位。

  面对金秀旅游市场,什么类型的旅游工艺品好销?针对什么类型的消费人群?目前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怎样?目标市场情况如何?这些都是设计之初要了解和明确的。金秀民俗旅游工艺品设计小组通过对金秀市场的考察,对金秀民族元素的挖掘、提炼,结合当地政府的建议及市场的需求,我们将这次的旅游工艺品设计方案定为茶器类、首饰类、花器类、灯饰类、办公文具类、包类六大类。这些预定的旅游工艺品设计项目除了突出金秀的民俗特色等审美特征外,还根据不同类型的不同加工工艺及要求,探求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的结合,是这次设计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关键点。

  例如金秀民俗旅游工艺品设计的茶具类,产品定位为赏用结合的器具。我们将它的消费群体定位在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又懂得享受生活的白领或领导阶层,年龄段在40-55岁。器皿不仅好用而且又有升值空间,一套泡桐木为原材料制作的茶具价格约为1000-1200元人民币。在茶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中国市场,茶叶产量、国内销售和出口都处于历史最好水平,而与茶叶相关的附属品的发展空间也很大。在金秀的茶制品市场,至今还没发现有代表金秀瑶族特色的包括茶叶罐在内的茶具销售。而金秀大瑶山的石崖茶、绞股蓝茶等品质上乘,远销海内外,相比之下没有与之相匹配的、代表金秀瑶族文化的包装及茶具,实属遗憾!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将茶具作为设计方案之一确定了下来。通过对大瑶山茶具的开发,希望提升金秀茶类市场的附加值,在全国市场起到弘扬金秀民俗文化的作用。

  民俗旅游工艺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地域性、文化性、纪念性、便携性等特点。依其特点在进行设计时我们要遵循以下设计原则:反映民族民俗风貌、体现地域特点、多元创新、实用多能、原创环保、艺术完美及工艺精良。要设计好一项民俗旅游工艺品首先得认识当地的民俗文化,其中包括民族信仰、民族节庆文化、民族服饰文化、本土建筑文化等,深入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将其民俗文化融入到具体的旅游工艺品设计当中,恰如其分地表现之,否则只是流于形式,不能真正体现其民族性。了解当地民俗文化的过程也就是收集素材、挖掘当地民族元素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就以黄泥鼓为例谈谈金秀民俗旅游工艺品的设计研发。

  金秀民俗旅游纪念品设计小组深入金秀大瑶山,通过对金秀瑶族茶山瑶、盘瑶、山子瑶、花篮瑶、坳瑶五支系的服饰、建筑、日用器具、节庆文化及祭祀用具等的考察,及对服饰图案及其他造型所粉饰的图形的综合调研,从中挖掘了黄泥鼓、金斑缘凤蝶、对鸟纹、龙图腾、太阳纹等元素,经过提炼—筛选—再提炼,经过设计小组的多次探讨及研究,结合当地政府及旅游文化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及建议,金秀旅游工艺品设计研发小组最终将黄泥鼓、太阳纹作为主要设计元素定为前期项目的主题元素,进行造型与主要装饰设计。

  黄泥鼓瑶语叫“泥王公”,传说是为了悼念瑶族先祖盘王而制作的,而黄泥鼓舞是金秀大瑶山坳瑶传统的民间舞蹈,源于瑶族祭祀祖先盘王的活动,属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泥鼓有公鼓、母鼓之分,从器型上看似两个相对称的喇叭,公鼓修长,母鼓饱满。瑶族历来就有“瑶不离鼓”之说,黄泥鼓在瑶族人民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它是瑶族文化的象征。以黄泥鼓为主题的旅游工艺品设计符合金秀瑶族民俗文化特点,对金秀瑶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旅游市场上工艺品“同质化”现象已成为旅游工艺品发展的瓶颈,如何在趋同化的产品中寻求差异性,挖掘新的亮点,获得新的契机,增加产品的个性特色,让你的作品在市场上脱颖而出,这不仅需要政府出台产品保护的相关政策,需要设计师进行深入的社会调查,需要设计师具有对生活有所感悟的新思想,对周围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对设计空间有丰富的想象力,能综合运用发散思维、聚集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意思维方式进行创新的设计能力,为所设计的旅游工艺品找到合理的切入点,更需要设计师或旅游从业者能够自觉、自律,结合地域特点设计出真正具有地域特色的、高品质的旅游工艺品,这也是设计旅游工艺品的关键点——创新性。旅游工艺品创新性设计是运用理性的思维创造出感性形态,创作的过程既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过程,又是形式美感与用不同材料所创造的形态不断平衡的过程,也需要我们时刻把握设计前沿动态,根据市场的变化与需求,不断探求新的材料、新技术及新的加工方法去创造人们所需的旅游工艺品。

  旅游工艺品的创意设计是以形态构成的方式来体现的,形态的创造是有不同的基本形态元素共同构建的,旅游工艺品形态创造的过程即是民族元素提炼—归纳—演变的过程,是元素的分割与组合的过程,在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充分应用形态与形态之间的组合关系与组合规律,合理的表现技巧来体现创意,使作品与消费者产生共鸣。在旅游工艺品设计创造的过程中,形态演变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外观造型的美感及实用功能的合理性问题。《瑶山秘境》茶具、《舞鼓丰登》布艺花插、《步步高升》办公用品等系列工艺品设计均以黄泥鼓为创意原型,在装饰图案、色彩表现和实用功能上体现了作品的创意与金秀特色。

  不同材质的旅游工艺品有不同的制作工艺,同种材质不同的加工工艺也会造成视觉效果的千差万别。金秀旅游工艺品系列产品的制作成型,是依据其造型的特点分为软质材料成型与硬质材料成型,成型工艺综合了木雕、漆艺、布艺等的工艺制作方法。像茶具类、办公文具类等以木材为材料的旅游工艺品的制作流程为:木材准备—木材干燥处理—大形切割—手工精细测模—组合—调试修模—封漆—上色—绘制装饰图案—调整成型效果—旅游工艺品成品完成。布艺花插、布艺包等软质材料类旅游工艺品采取了如下制作流程:材料准备—外形打板—裁剪—装饰图案刺绣—烫衬—修型—缝制、压边—调制外形—精细加工—旅游工艺品成品完成。下面是部分金秀旅游工艺品的制作成果。

  是《瑶山秘境》茶具,其整体造型是在黄泥鼓为原型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将造型内部进行解构,而后重新加以创意组合设计,根据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及生活习惯赋予了它特殊的实用功能和现代美感,整体造型由上下对称的五个部分组合而成,上、下两部分分别为五个小茶叶罐(分装少量茶叶)、小茶杯、茶杯盒、茶盘组成;中间部分的茶叶罐是一个公鼓造型,待茶叶用完后可用来装泡茶用的镊子、勺子等工具,达成了实用多能的效果。在材质上选择当地丰富的泡桐木为原材料,因泡桐木是可循环、可再生材料,纤维素含量高、手感温暖、材质轻而韧、富弹性,又耐湿耐潮,容易自然干燥,经加工后的工艺品不易变形和开裂。这套茶具综合功能性较强,不仅具有包装功能还有使用功能,会有不错的市场前景。

  图2《舞鼓丰登》布艺花插造型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瑶族的节日“做盘王”时跳的神秘的黄泥鼓舞,该作品以黄泥鼓的母鼓为中心,周围饰以五只修长的公鼓,象征着五谷丰登、民族和谐、团结。该作品选用粗棉布为材料,加以双面衬为增加立体造型的可能性,公鼓造型内用铁丝固定,达到可根据个人的喜好变化公鼓的造型的效果。软质材料的硬质化表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软质材料的造型方法与表现,该作品的造型充分而生动的传达了瑶民们多姿多彩的舞蹈内涵,也增加了购买者的参与性。

  图3《步步高升》办公用品系列造型以概括后的黄泥鼓为范本的基础上,进行分解、组合、再创造。金秀旅游工艺品《步步高升》办公文具系列分纵向设计的可旋转分类名片架和横向的文件架,名片架整体造型分为三部分,上下为母鼓,中间为公鼓造型,通过巧妙的设计使作品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体现相互包容一种文化意境。名片架的创意设计不仅在于其双层旋转结构,可满足人们直观、方便查找名片的功能性,更有将瑶族文化与中国吉祥文化融于一体,体现了一种民族大团结和睦融洽的民俗民情。而文件架则在分割后的黄泥鼓造型基础上增加了功能分区,文件夹、笔筒∕纸巾筒∕花插等,不仅满足了桌上办公用品的基本功能,还为办公空间添加了艺术气息。

  以金秀黄泥鼓为主题的系列旅游工艺品整体设计造型饱满、美观大方,功能性强,在装饰上统一采用了代表金秀瑶族文化的太阳纹、几何纹,色彩上采用了金秀瑶族通用的黑、红、黄、绿、白,增强了作品的系列性,具有浓郁的金秀瑶族地域特色。这些作品参加了首届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评会,得到了大师、专家、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其中四套参评作品获得了金奖一项、银奖两项、优秀奖一项的好成绩,现已进入试投产阶段。

  茶文化是包括茶园林、茶制作工艺、茶艺、茶道、茶礼仪及与茶有关的众多文化现象的综合体。茶文化旅游是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体验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其产品形式是以优美的环境为条件,以茶产业为基础,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文化载体,以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为内容而开展的,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娱乐、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茶文化旅游具有休闲性、自然生态性、文化性、参与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近年来,普洱茶热的持续升温,带动了普洱市茶产业的迅速发展。普洱市自古就是普洱茶的主要生产、加工、集散地,在长期的种茶、制茶、饮茶和贩茶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茶文化,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突出的优势。从1993年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起,普洱市就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茶城”的形象,并在“十一五”旅游规划中把发展普洱茶文化旅游作为旅游开发的八大旅游产品之一。因此,对普洱茶文化进行深度开发和合理整合,使之成为具有高度吸引力的系列旅游产品,不但能够加快茶产业的发展,也将大大促进普洱市的旅游业发展,进而拉动该地的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普洱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乡,普洱茶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明显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普洱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地理区位;是发展边境旅游的理想之地;第二,普洱市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境内哀牢山、无量山群峰云集、云雾缭绕,苍茫无际,层峦叠嶂,区内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森林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62.9%;各种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众多,素有“绿海明珠”之美誉;第三,普洱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乡,茶树资源丰富,野生型、过度型、栽培型三种茶树类型齐全,是“天然的茶叶博物馆”,当之无愧的“世界茶乡”。到2005年底,全市茶叶总面积达到134.1万亩,其中古茶树(园)60万亩,现代茶园74.1万亩,总产量3.55万吨,实现茶叶总产值10.2亿元;第四,普洱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分布有14种世居民族,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首先发现、驯化和利用了茶树,开创了人类种茶的历史。在长期的种植、采制、饮食、贩运普洱茶的过程中,积淀了厚重而丰富的普洱茶园艺文化、普洱茶采收与加工文化、茶马古道与马帮文化、饮茶习俗与茶道文化和普洱茶收藏与鉴赏文化等,以及由各少数民族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的传统习俗演义出来的民间歌舞等。普洱茶文化以其自然、清幽、恬静的文化魅力,对喜爱茶文化的人们构成了独特的吸引力。

  普洱市旅游近年来有了一定发展,2005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05.56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00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60469.47万元,实现旅游总收入71298.47万元;随着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以茶产业为基础,以普洱茶文化为核心的一批茶文化旅游产品正在形成。目前已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有:镇元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及万亩野生古茶林生态旅游、澜沧景迈芒景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生态旅游、营盘山万亩现代茶园及中华普洱茶博览苑、茶马古道旅游等。计划推出的有:天下普洱茶国、普洱古茶都等。普洱市力图打造的城市形象是“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其意图显然是要凸现茶文化旅游在普洱市旅游中的主打地位。但是,普洱的旅游总体发展水平还很低,经过多年开发以后依然处于“冷点”状态。普洱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并未在旅游市场竞争中显示出其应有的强势,这与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优势、丰富的人文资源和雄厚的茶产业优势不相称。经过分析和调研,笔者认为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起步晚,开发程度低。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发展起步晚,旅游项目开发程度低,产业规模小,发展缓慢,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市场知名度较低,缺乏市场开拓经验和旅游经营管理经验,而且没有明确的市场目标定位,因而,在市场竞争中暂时处于劣势。

  2、旅游产品整合度低。普洱地区茶旅游资源呈零散分布,整合度低,茶产品的组合度较低,主要以茶园观光作为茶文化旅游产品,其市场需求局限较大。茶文化旅游本身就是以闲静、淡泊为特征的“冷”休闲活动,缺乏强刺激性,如不提高组合度,就难于构成触动大量游客出游的专门动机。

  3、产品的文化含量不够,特色不鲜明。目前普洱已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其文化含量明显不足。由于茶文化旅游内容不丰富、不饱满,大大地影响了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因而没有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独有的闪亮卖点,形不成市场竞争力。

  4、普洱市茶文化旅游缺少必要的旅游活动内容和旅游业态支撑。旅游的过程要有丰富的旅游活动内容来填充,而旅游活动内容又需要一定的旅游业态的支撑。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目前大多还停留在以观光为主的形式化层面上,缺少必要的旅游活动内容和旅游业态支撑。因此,如何丰富茶文化旅游的活动内容,培育一批与茶文化旅游相关的旅游业态就成为发展普洱茶文化旅游值得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5、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低,旅游项目开发资金不足,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由于经济总量小,自身财力弱,引资规模小,投资环境差等问题,使普洱市发展休闲旅游的步伐受到严重的制约,2004年普洱市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为1910.85元,仅为云南省平均水平的60%。由于普洱的经济基础较薄弱,导致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1)通往古茶树园区的道路条件较差;(2)景区规划及建设级别较低(目前仅有a和aa景区8个);(3)城市休闲娱乐设施规模小而散,尤其缺少集中的茶文化休闲业态和园区;(4)城市园林化程度不高,达不到生态休闲旅游的要求。

  1、加快普洱市现有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应把普洱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雄厚的茶产业基础、厚重的普洱茶文化及丰富的民族文化等进行空间、内容和形式的整合开发,尽快形成普洱市旅游核心吸引力。

  (1)空间组合——通过点线连接,对旅游资源(自然风光、茶园林景区、民族文化示范村落、茶马古道、茶文化娱乐园、人造景观等)进行组合。点与点之间的线不宜长,布点不宜少,同时应注意整治线路沿途的视觉景观,以提高空间整合度。

  (2)旅游活动内容组合——通过打造一批吸引力较强、特色鲜明、影响大的大型旅游节会和特色民族节庆(如中国普洱茶叶节、普洱茶博览会、茶马会、民族鼓舞节、泼水节、葫芦节、双胞胎节、芒果节等),把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展示出来,并把旅游茶园林观光、自然风景观光与民族茶艺表演、民族特色歌舞表演、原生态民俗体检、农家乐等多种旅游活动捆绑起来,以形成闪亮卖点。

  (3)旅游活动形式组合——通过精心安排时段,把观光、观赏、参与、娱乐、休闲合理地组合起来,以强化旅游清新感,增强体验度。

  2、认真分析和研究市场可能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定位,积极主动地开拓旅游市场。虽然普洱旅游更广泛的市场是港、澳、台地区和欧美一些国家以及国内沿海城市,但一段时期内普洱旅游的第一市场应该是省城昆明,或者说昆明是普洱旅游首先要开发的市场。通过打开并培育昆明旅游市场,向省外、国外拓展。只有吸引了大量的昆明游客到普洱旅游,才能对省外和国外的游客产生影响。普洱市应通过大型茶事节庆,着力打造普洱旅游形象,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及各种营销手段开拓旅游市场,使普洱市真正成为云南旅游的新热点。

  3、创新思路,着力建立有文化含量的旅游业态。适应新的普洱旅游发展趋势和变化,以新的思路重新定位和谋划未来普洱市旅游业发展。以普洱茶文化来提升核心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深度开发系列整合产品。通过对普洱茶文化和区内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提炼和整合,凸现普洱茶古朴、厚重、丰满的文化特色。只有深入挖掘普洱茶文化及原生态民族文化,打造出一批文化旅游产品,才能实现茶文化旅游的优势组合,形成具有特色的卖点。积极培育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业态,如:茶叶交易市、茶道饮食市、制茶工艺展示所、茶艺表演队、茶歌舞表演场、大型民族歌舞专场、民间少数民族杂艺表演场、茶文化博物馆、茶鉴赏会所等。将目前已经整理排练的一批大型民族歌舞如《茶之魂》、《茶乡春潮》、《普洱茶之歌》、《茶韵古乐》等大型歌舞和音乐会形成专场,以业态形式提供给游客消费。

  4、多渠道融集资金,着力改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是茶文化休闲旅游的必备的条件。应多渠道融集资金对通往景迈、芒景万亩栽培型古茶树园区和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园的道路进行拓宽、铺油,以提高通达性和舒适性;对茶马古道必要的修复性建设;完善景区规划及建设,提高景区级别,力争创建数个4a或3a级景区;加强建设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相对集中的城市休闲娱乐设施,尤其是集中的茶文化休闲业态和园区;加快城市园林化建设,加紧推进“满城绿色,满城水”项目设计实施,规划建设时应注意应用借景的方法,把城市园林延伸至自然背景,并逐步与自然生态背景融为一体,着力营造和谐生态城市休闲环境。

  [1] 汝百乐: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 2。

  [3] 思茅市旅游局:(内部资料)思茅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2006。

  红安县老君眉茶场充分利用大别山区海拔高、植被丰富、土壤肥沃等优越自然条件,根据茶叶市场需求变化,适时提出“优质、精品、名牌”的茶叶发展战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实施良种化种植。目前已建成高山有机茶园基地2.2万亩,茶园实施“增产提质栽培技术”工程,全面推广先进技术,达到“两高一优”。实行有机化种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控制茶园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确保茶叶产品质量安全。与华中农业大学签订了“老君眉高山有机茶产业建设”合作协议,经过试验、研究,确定了老君眉茶的生产工艺。在生产过程中,创新杀青技术、自动理条、做形技术和增香技术,突出有机茶香气和色泽的品质特色。全县国有林场高山有机茶加工厂房现有7处,加工设备都采用针形名优绿茶制作机械,配备有杀青机、揉捻机、理条机、解块机和整形机等设备。

  为了保证“老君眉茶”质量,先后制定颁布了《老君眉茶企业标准》、《老君眉茶种植技术规范》、《老君眉茶鲜叶采摘技术规范》、《老君眉茶加工技术规范》、《老君眉茶出厂检验办法》、《老君眉茶销售包装技术规范》等标准和规范,使茶叶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在质量控制上做到“层层设卡、全程把关”。2013年,生产“茗宿”牌老君眉高档名茶8000kg,中低档茶1300kg,实现产值1600多万元,实现年产值1000余万元。茶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靠鲜叶采摘可增收100余万元,茶叶已成为国有林场和乡镇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经济增长点。2012年,开始研制老眉红茶“红安红”,2013年, 生产“红安红”红茶1500kg,产值500万元。生产、加工、市场、品牌建设一条龙的企业发展模式和基地连接农户、加工和销售以及加工连接销售公司的多种经营模式正在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

  老君眉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南北朝时期,红安茶就被列为上品进贡朝廷,“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茶,巴东别有真香茗”,当时西阳就包括现今的红安等地。《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曾记载,贾母曰:“我不吃六安茶,要喝老君眉。”据《黄安县志》记载:“乡民多植茶,每年清明、谷雨季节,茶芽初发,乡间况事摘茶、踩茶、焙茶,民无暇刻。”老君眉茶文化古老独特,绚丽多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是红安人民勤劳智慧和文明的象征。“茗宿”老君眉茶在2000年第二届国际名茶评比会上,荣获“国际名茶金奖”;2004年通过了中国农业质量认证中心“有机茶认证”,并荣获“湖北省首届有机名茶”称号;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二十佳名优茶”;2007年取得了“国家食品安全QS认证”;2008年荣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湖北省用户满意产品”、 “湖北茶叶行业先进企业”;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林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及“首界湖北十佳文化旅游名茶”; 2011年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2013年《铁血红安》剧组把老君山作为重要的外景拍摄地,老君眉茶场作为协拍单位在拍摄过程中为剧组提供最大的帮助,老君眉茶作为红安一个独特的文化元素呈现在剧情之中。

  近年来,红安县老君眉茶场借助天台山旅游开发和对天河峡谷漂流的契机,通过“老君眉”茶文化展示,积极开展茶艺表演、品茗休闲、生态茶园观光和茶叶加工旅游等文化活动,挖掘老君眉品牌深厚的文化内涵,提升了老君眉品牌的美誉度和生命力。

  全县现有国家4A景区3家,国家3A景区 1家,居全省县市之首;高星级农家乐3家;省级旅游名镇1个、旅游名村2个、旅游名街1处;省级工农业示范点2处,位居全市前列。据统计,红安县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迅速增长,2012年旅游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2013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和22.65%。红安县被省政府授予“湖北旅游强县”光荣称号,该县七里坪镇被省政府授予“湖北旅游名镇”光荣称号。大别山红色旅游(黄麻纪念园、七里坪镇)荣获“灵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称号。

  老君眉茶产业和旅游业是红安县两大主导产业,各自发展的势头强劲,但把二者整合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尚未形成。虽然老君眉茶已有在茶园区打造生态旅游的想法,但尚未有专门的编制规划文本。对基础设施建设、茶文化挖掘和茶园观光打造基本还处于构思阶段,尚未形成线缺乏政府引导及规划

  从《红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2020)》看,茶文化没有被视为生态文化旅游的一个元素,未被特别强调。这说明政府对茶文化生态旅游的认识与理解还不够清晰,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而对为什么建设茶文化生态旅游、怎样建设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什么样的茶文化生态旅游等问题更是没有提及。现有茶园旅游人数少,也没有深入挖掘老君眉茶的乡土文化,尚未达到老君眉茶生态旅游所应有的氛围与标准。

  除部分游客和少数知识层次较高的游客自行开展一些乡村采风、研习外,目前老君眉茶生态旅游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面上,老君眉茶工艺制作、老君眉茶文化研讨、夏令营等内涵丰富的老君眉茶生态旅游活动尚未展开,老君眉茶生态旅游还停留在观光、品尝等传统单一的层次上,缺乏多样性。此外,老君眉茶园区旅游景点也过分地依赖时令。

  目前,老君眉茶文化旅游市场配套设施尚未健全,如各个茶文化景点间交通线路的衔接尚未便捷化。相应的服务条件,如专业的导游基本没有,优秀的解说词尚未创作,未能真正地带领人们接受心灵的洗礼,体味茶的俭清和静。

  营销推介乏力,一是资源挖掘不够。目前,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停留在初步阶段,只做了一些表面上的文章,绿色山水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开发不够,大量特色绿色景点没有成线、成片、成名。二是市场拓展不够。长期以来,红安县的旅游经济还停留在“单打一”的层次上,仅凭自身的旅游资源“闯市场”,客源市场只限于周边地区,无法进一步辐射和扩大。区域旅游合作开展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周边资源所带来的互补效应。

  红安是老区、山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较慢、社会发展程度低。红安旅游也是以红色旅游为主,是政治品牌,旅游业的发展资源多、优势足,但苦于项目资金投入少,除了国家对黄麻纪念园、故居纪念园、长胜街等红色项目有过投入外,其他旅游项目投资渠道十分匮乏。民间资金进入旅游产业的途径还面临诸多阻碍。由于资金的不足,以景区(点)、交通、餐饮、食宿等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旅游发展后劲不足。

  老君眉”品牌茗宿老君眉茶品牌已经越做越大,越来越有名。要将中国第一将军县的名气和茗宿老君眉茶品牌有机结合在一起打造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新的强势品牌。规划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中心、老君眉茶休闲旅游区、老君眉茶旅游休闲度假区、建立老君眉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地标、老君眉茶文化生态博物馆,推出老君眉茶文化生态专项旅游线深入挖掘老君眉茶文化内涵

  要深入挖掘老君眉茶文化内涵,不断丰富老君眉茶文化旅游产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老君眉茶文化旅游资源,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围绕老君眉茶资源设计、开发出一批书籍、影像、网络游戏、玩具制品,编制一批戏剧、舞剧、山歌等文艺作品。创造出可以满足旅客需求的旅游产品,以丰富多彩的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来迎合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职业者的需求。可推出老君眉茶民俗风情游、老君眉茶文化考察游、老君眉茶艺表演游等。

  采取“请进来”、“走出来”的办法,培育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专业人才。与旅业岗位培训结合起来,对经理人员、导游人员、茶艺员等进行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相关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老君眉茶的历史、茶种、茶具、茶饮、茶点、茶道等相关知识,能熟练地为旅游者进行介绍和引导,提高饮茶者的兴趣和爱好,增加品茶的氛围和雅意。

  建议成立统一的加强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规划、建设、开发、经营的领导和指导机构。同时,成立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协会,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对老君眉茶茶文化生态旅游业实行行业监管,促进旅游中介服务的发展,唱响全县老君眉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

  [1] 梁正海,刘高,张驰.构建茶文化生态博物馆 增加梵净山旅游新元素――关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铜仁学院学报,2013(3).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农业经济;全域旅游;关系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农业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农村自然禀赋优势,并在产业化发展模式下建构起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这样就与传统的工业反哺农业不同了。另外,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实现离土不离乡的就业形态,也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根据笔者所在区域的自然禀赋优势,这里将茶文化旅游导入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将茶文化导入到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有助于将周边农户的家庭经济也纳入到区域旅游经济范畴,这样就使得在充分调动区域各项要素的情形下,有效地提升当地农户的经济福祉,进而也就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相一致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纲,也使得具有生态旅游属性的茶文化旅游应得到业界的足够重视。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包括这样几个要点:第一,农业经济在发展中不应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并在对资源的利用上应追求可持续、可再生。第二,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应考虑到代际之间对资源的需求,从而应节约使用各类资源。第三,在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时,应关注该产业的区域植根性问题。可见,目前诸多农村地区所发展的采矿业、水泥业从经营形态上来看,其就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

  与“行业”这一概念不同,“产业”是指相互关联行业所形成的集合。因此,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待产业的关联性,它应在纵向和横向能覆盖更多的行业。从微观层面来看,由于所覆盖的行业较多,所以主导产业在发展中所惠及的企业、人群也就越多。不难理解,发展农业经济的最终目标在于提升农户的经济福祉,也在于破解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态势。因此,强调产业的关联性便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

  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需要充分发挥当地自然禀赋优势。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在于:第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缺乏资金资源,且在资本的逐利性驱使下,向金融机构融资也将面临高昂的交易成本。第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所拥有生态资源,正是与城市环境相区别的自然优势,这也就在区域差异性的基础上产生了商机。事实表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经济发展模式,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则导向。从而,部分农村地区将茶文化导入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之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前面已经指出,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应惠及周边农户,使得农户的劳动力资源和家庭经济能纳入到整个农业经济系统之中。那么这时就需要注意,应考虑行业的进入门槛。这里的进入门槛包括:资金的进入门槛、人力资本的进入门槛。不难理解,这两样对于农户而言都是稀缺和不足的。

  我国农业经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模仿城市经济形态的现象,即在农业产业化模式下,大力推进“农户+企业”模式,这种模式在逻辑上似乎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但从实践效果来看,则经常出现企业将市场风险转嫁给农户,以及农户被企业所“绑架”而无法直面市场需求。茶文化旅游导入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之中,就能使周边农户直接与旅游市场对接,并将家庭旅游服务业与茶文化旅游项目进行融合,从而就改变了传统发展模式下的市场弱势地位。

  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考虑它的产业关联度,以及可持续程度。茶文化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类文化系统。其中,显性文化系统又包含:茶叶种植、茶叶生产、茶叶消费,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茶道、功夫茶、盖碗茶等元素。隐性文化则较为晦涩,其主要涉及到精神层面的元素。但无论是怎样的文化系统,它都使得茶文化旅游能覆盖大量的行业,并使各个行业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就满足了主导产业选择的核心要求。在全域旅游项目开发下,茶文化旅游具有天然的优势。

  无论是显性文化还是隐性文化,茶文化都具有可再生、绿色、共生等可持续特征,所以茶文化旅游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质。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建立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当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必然选择。茶文化旅游通过全产业链的全域开发,便能较好的实现以上三大效益目标。特别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以及传统乡镇企业在发展面临资金和技术瓶颈时,茶文化旅游的优势就更为明显了。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若要提升农户的经济福祉,则需要为农户创建出可持续的增收途径,而不仅是通过雇佣农民来使他们获得工资收入。不难发现,茶文化旅游与全域旅游的要求相适应,从而就能将农户的家庭经济纳入到旅游经济系统之中,最终为农户提供“当家作主”的增收模式。根据笔者的调研可知,在茶文化旅游项目的推动下,当地农户开办农家乐项目全面收入达到了10万元以上。由此可见,若是做工是难以达到这一收入水平的。

  茶文化旅游项目并不是在任何农村地区都能设立和开展的,它一定需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共生。这就意味着,茶文化旅游项目具有较强的区域差异性,而这符合旅游项目开发的要求。

  各地根据自然禀赋优势确定导入茶文化旅游,那么这就需要明确茶文化旅游所处的地位。即,是作为主导产业来给予培育,还是作为一个子项目来给予开发。对此,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从茶叶生长的自然属性来看,其一般存在于高寒和高山地区,这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着区域条件的限制,以及资金瓶颈的限制。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将茶文化旅游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来培育,进而打造出专业化的全域旅游特色。

  茶文化旅游项目内容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游客的需求偏好,根据调研可知,域外游客前来旅游的目的在于休闲、拓展视野、放松身心。那么在项目内容设计上,则可以在全产业链的基础上来实施。如,将茶叶种植纳入到生态观赏茶园的项目打造之中。再如,将茶叶生产纳入到游客个人体验之中。沿着产业链条向下仍可以打造出诸多旅游项目。在项目的打造中需要关注的便是,应重视将周边的民俗、民风融入到旅游项目中来展示给游客。

  茶文化旅游主要以显性成分展示给游客,所以这里需要规划和整合当地的自然资源,而规划的重点便是生态观赏茶园项目。由于,在未打造茶文化旅游项目时,茶园尽管在布局上形成连片发展的格局,但从产权的角度都归属于不同的农户所有。因此,为了使得生态茶园的规模符合观赏的要求,当地村社应在市场经济原则下将这些自然资源整合起来,作为整体来向游人开放。再者,对于山地景区也需要纳入到规划范畴之内。

  将周边农户的家庭经济纳入到茶文化旅游之中,成为了当地发展农业经济的特色。但作为一个规范的旅游项目,在全域范围内也需要遵循相应的旅游服务标准。因此,这里需要统筹安排周边农户进行旅游培训。培训的内容需要根据农户家庭经济的类型来确定,如针对农家乐类型的农户则需要对他们进行食品安全保障方面的培训;针对开办茶社的农户,则需要向他们进行服务意识方面的培训。可见,这是将家庭经济纳入其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在全域旅游范畴来看待茶文化旅游的导入问题,那么就需要当地政府建立高效的旅游市场监管机制。监管的重点在于:(1)旅游服务价格;(2)旅游食品安全;(3)旅游服务欺诈;(4)接受游客的投诉。总之,这将保障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健康和稳定。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在发展农业经济时需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禀赋条件,并结合当地的比较优势来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产业,这样才能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根据笔者所在区域的自然禀赋优势,这里将茶文化旅游导入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将茶文化导入到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有助于将周边农户的家庭经济也纳入到区域旅游经济范畴。本文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茶文化旅游构成农业经济新常态、茶文化旅游可作为主导产业类型、茶文化旅游促使经济发展可持续、茶文化旅游带动农户的家庭经济、茶文化旅游与自然环境形成共生。具体的实施措施为:明确茶文化旅游所处的地位、设计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内容、科学规划当地自然资源投入、统筹安排周边农户旅游培训、建立高效旅游市场监管机制。

  [1]杨红.巴蜀茶文化的民俗价值与旅游经济结合的探讨[J].消费导刊,2015(7):225-226.

  [4]鲍宁.公共空间与城市文化产业旅游———以北京茶文化旅游发展为例[J].中国市场,2013(4):40-45.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在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茶文化与生态旅游融为一体,这是集文化、民俗、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全新体验,可以满足游客人性化需求和审美情趣emc易倍体育,因此受到游客的喜爱。而云南省的茶文化经过千年的沉淀和积累,已形成独特而丰富的特色,这是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其文化底蕴、民族特色以及内涵都极为深厚。本文在吴必虎RMP分析理论的指导下就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进行了探讨。关键词: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得以提高,人们的个人素养和审美情趣也随之提升,对文化特色、文化内涵以及生活品质的个性化要求不断提升,茶文化旅游也逐步被广大游客所接受。云南省作为多民族聚集地,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浓郁的民族风情使这片土地充满神秘色彩。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和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特征,加之人文因素,云南茶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云南是我国的茶叶大省,茶种分为野生、过渡、栽培等品种,目前被开发的已超过200种,滇红、普洱等品牌名茶历史悠久,新茶如女儿松、绿海雪松等品牌也早已被消费者认可,不论哪种品牌都散发展浓郁的清香,其茶韵悠悠,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以此为主导所开发的旅游产品已成为游客的首选项目。追溯茶文化的历史要从汉末开始,到了清代已进入到发展的鼎盛时期,云南省内遍布着无数的千年古茶树与野生茶树群,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累和沉淀,云南茶叶的生产、加工、饮用,同时融入不同的民族特色,云南茶文化已自成一体,成为中华文明的奇葩。笔者经过实地调查,从茶树的起源、驯化、栽培入手,对茶树的自然传播进行分析和研究,云南将成为研究的重点地区。

  近几年,云南省茶文化旅游依托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基础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并且相继开发了一系列初级茶文化旅游产品以及各种名茶文化节为主的节庆展游。但是由于云南茶文化一直处于小作坊生产,旅游发展起步的时间较短,项目开发和发展以及产业都没有形成规模,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在旅游市场中还没有形成高知名度和高影响力,在经营和管理方面没有融入现代经营理念,市场开拓能力较,虽然以云南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已被开发,但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并不强。此外,云南茶文化旅游资源分布零散,整合度低,茶文化旅游产品多为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为依托的观光型项目,具有局限性,而在体验旅游文化修学、休养度假和民族风情游等方面却出现空白,没有融入现代意识,茶产业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没有开拓出新的项目和商机。“以旅促茶、以茶促贸、以贸带旅、以茶兴农”作为发展目标但还需要时间才能完成。值得注意的是,普洱茶虽然闻名于世,但茶产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茶文化旅游项目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另外由于资金匮乏,旅游配套设施无法满足需要,很难跟上形式的发展,这些因素制约了云南省茶文化旅游发展。

  首先,云南省茶文化旅游中遗产遗迹类资源的产品转化度低。云南省拥有众多与茶相关的文物古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古迹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充分的挖掘,虽然部分得到开发,但也仅限于初级观光产品的表面形式,没有深层次触及内涵的开发,游客无法领会云南深厚的茶文化遗存。就拿茶马古道来说,茶马古道旅游热点高度集中于部分热点城市,与在大区域、大旅游、大市场的旅游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整条线路资源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还由于缺少整体规划而处于无序状态,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恶性竞争导致市场混乱,无法形成合力,整体优势更是无从谈起。开发还停留在表面,产品单一,茶马古道客栈和茶马古道博物馆是主要旅游产品,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和文化内涵,难以引起高端游客。其次,普洱茶作为我国十大名茶之一,云南省是其唯一的产地。而云南省对普洱茶的文化挖掘不够,旅游带动力不强,对普洱茶文化研究不够深入,导致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不能齐头并进,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关联性较弱,无论是宣传、规模都处于初级阶段,导致普洱茶文化旅游项目过于单一,游客仅作为旁观者而无法深入其中,由此可见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难以满足需求,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文化都很薄弱。

  云南省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要面向市场,就必须要和市场的大趋势一致,要尽量满足市场和游客的需求。但是,云南省茶文化旅游仍存在一些不能充分顺应市场潮流的问题。首先,云南省内都市休闲类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足,虽然云南省在兴建很多旅游项目,但是现有茶文化旅游资源关注较少。云南省可以将重心放在开发城市茶艺馆休闲游之类的产品上来。其次,云南虽拥有很多原生态的茶园和开发休闲度假游的良好基础,但却没有真正意义上建一座规模化的生态化茶庄园,此类产品供应严重不足。最后,云南目前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中体验项目极少,缺乏有体验深度的旅游产品。可以多设置些更深层次的体验产品,比如参加茶艺馆、茶道会所举办的茶艺培训班等。

  云南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但从茶文化旅游角度看这种文化优势却没有得到发挥,旅游景区文化氛围并不浓郁,尤其是处于市场经济之中过于看中眼前利益,开发者没有认识到茶文化的深远内涵。云南虽然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但却没有品牌产品,茶文化旅游还处于低端,以模仿为主,品味难以提升,虽然遍布茶楼茶馆,即使是开展茶文化节活动,其内容和形式也没有突破看茶、喝茶、购茶的模式,虽然构建了茶文化街,但其产品也仅限于茶类,缺乏延伸产品,茶艺插花、茶席设计等带有艺术韵味的高层次产品更是罕见。在这种情况下打造中国甚至世界一流的“茶都”构想很难实现。云南的特色在于少数民族的茶俗茶礼丰厚,茶艺也是流传广泛,但是却缺少属于自己的黄金产品,本是高雅脱俗的茶文化也通俗和大众化。

  旅游地交通条件的好坏,会对旅游业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云南省内相对平缓的山区只占总面积10%,大面积土地高低差参,纵横起伏,一定范围又有和缓的高原面。外地游客进入云南的交通网络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改观,而茶文化的旅游景点多处于山区地带,景区内交通状态也较薄弱,针对这些缺陷,云南交通和旅游部门必须要加大治理力度,改善交通条件,使游客可以畅通无阻的进入景点中来,具体措施如下:(1)景区外部茶文化景点的交通条件要改善,与周边主要城市开通公路、铁路运输专线,重点茶文化旅游景区可以开避专用公路,对主干线起到辅助作用,实现交通顺畅。(2)景区内部首先要改善景区内交通不畅的缺陷,采用旅游车队的做法,引入竞争机制,推动景区交通的良好发展。

  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福建茶文化旅游产品已占领市场,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云南发展茶文化,可以借鉴其先进经验。云南境内多山,自然风景美不胜收,民俗民情丰富,多种文化相融合,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格局,茶文化旅游也进行了十余年,但却未能实现规模化与产业化的发展,和福建茶文化之间有着较大差别。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产品结构过于简单,停留在茶园观光、采茶等基础项目之中,缺少综合性的、复合型的旅游产品,旅业要深入挖掘潜力,可以与其它旅游项目相结合,以组合型旅游产品吸引游客。例如德化制瓷历史悠久,可以与之合作建立茶具研发机构,使茶具设计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成为创业产业,同时提升茶文化的延伸产品,总而言之,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游客的需求作为发展目标,开发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从而使中国茶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茶文化虽然具有深厚的底蕴,但也需要加强宣传,向国内国外辐射,要制定出具体的营销规划,例如可以利用媒体优势,通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和地方卫视连续播放茶文化宣传品,其次利用网络优势进行营销活动,在搜狐或新浪等大型门户网站更新茶文化消息,还可以与旅游网站进行合作,建立茶文化旅游网络销售途径,最后举办具有浓郁民俗韵味和风情的节庆活动扩大影响力。以上方案坚持下去一定会取得良好效果,同时还要加强区域旅游营销,与茶文化旅游发达地区进行交流,进行联合营销活动。

  云南省茶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规划合理,经过科学的整合优化就会彰显其优势,并把这种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经济效益促进茶文化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当务之急是开发新型茶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出具有云南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项目,制定出“以茶促旅、以旅促茶”的长远发展规划。

  [1]和献中,王世金.云南省普洱茶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战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52-57.

  [3]费维峰.基于RMP分析的福建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华侨大学,2013.

  [5]贺小利.基于RMP分析的“两马”跨境旅游合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茶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也有其深刻的历史内涵。茶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当时,茶叶还是当做一种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因此,茶叶还没有成为一种饮品。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才成为一种饮品,但是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受限于种植区域,茶叶没有大面积地种植起来。然而到了唐宋时期,茶叶被普及,茶变成了家喻户晓的饮品,茶室、茶诗、采茶舞和采茶戏等等相继出现,茶叶的种植区域也不断在扩展,茶叶变得流行起来。随着丝绸之路的不断开拓,茶叶被运往世界各地,茶文化的传播也变得迅速起来。很多西方国家开始品尝我们的茶叶,并且形成他们的茶文化。明清时期,茶叶种植变成一种产业,茶叶成为扭转贸易逆差的一大出口产品。现在,茶文化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一套体系,茶饮变得随处可见。各种茶室,茶艺展示等等也形成了自身的规模,并且有其固定的消费群体。茶艺装潢,茶课等等也不断在兴起,变成了茶文化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有效表现形式,茶叶代表着中华民族人民内敛沉稳的性格,茶的寓意也丰富,代表着高洁,清幽等等美好的品质。因此,茶文化在我国有其深刻的历史积淀和影响力。

  资源是一种可以利用的物质。资源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后天人工加工的。资源能为人所用,是一种有用的物质。自然资源主要产生于自然界,是一种天然形成的资源,自然资源拥有其自然属性,也是因为其有用性,因此,其具有经济价值。生态旅游资源是一种自然资源,也有一定的人工雕琢的成分。生态旅游资源是以旅游开发为目的的一种自然资源,在人工雕琢下,加大了其有用性或者可观赏性。因此,直到目前为止,依然有很多人提出生态旅游资源不仅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一些人工雕琢的成分。然而,不管生态旅游资源是一种自然资源还是后天加工而成的资。

搜索